忽必烈改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忽必烈改制的行为有什么影响),一起来了解下吧。
忽必烈改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忽必烈改制,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继承了可汗之位,并建立大都(现在的北京)作为首都。到1271年,忽必烈被正式称帝,元朝(公元1271-1368年)建立。即元世祖。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指的是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
蒙古幅员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其统治机构落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来加强统治。
忽必烈登基后,开始采用汉族官制,将中书省定为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国家事务。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但皇太子未立时则缺。所以实际长官是右丞相、左丞相(元朝以右为尊);或者只设置右丞相﹐总领省事,指挥百官。平章政事四员﹐为每个丞相的副手,分别为右丞、左丞,参知政事两员;为执政官。
这是忽必烈在中央政府设立的最高机构。此外,设宣政院,《元史》卷二桑哥传记: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就揭示了改名的原因。宣政院是元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央机构,由“帝师”八思巴,领导,掌管佛教和吐蕃的僧尼事务。
在元朝的疆域中,除了元朝本土之外,还有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元朝皇帝,实际上是各自为政。
忽必烈改制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如果说中书省还沿袭古代官职,那么在忽必烈设置的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应该是独创的。此举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还实行仁政,为农民提供公共救济,实行国家控粮政策:在丰年,国家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存入国有粮仓;收成不佳时,开仓放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忽必烈的改制顺应了蒙古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接受了高度发展的汉族中原农业封建文明,忽必烈大型汉化,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南宋的残余势力被消灭,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统一,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标签: 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改制的深层原因 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