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毕云丹
黄河岸边,大荔县安仁镇余家营教学点隐藏在村中一处树丛中,踏入校门,平整的水泥操场在太阳光的直射下,甚至有些刺眼。
教学楼矗立在操场边上,上下结构共两层。这个约1200平方米的乡村教学点是校长雷军宁和49个孩子强身体、学文化、共生长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教学点面积虽小,但放眼望去,校园内整洁有序、特色鲜明。活泼的墙体画、彩绘的车轮胎、精彩的书画作品,角角落落写满了育人故事,点点滴滴渗透着培根铸魂的思想,育人成了整所教学点的中心和重心。
点滴中渗透德育因子
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把握这个阶段,将珍爱生命、节约、环保理念植根稚嫩的心灵?前些日子,教学点养殖区的兔子生了五只兔仔。“兔宝宝也要吃奶吗?”“兔妈妈晚上怎么照顾兔宝宝?”新生命的诞生让孩子们为之欣喜若狂,不少学生围拢在兔笼前不停发问。一段时间后,五只兔宝宝仅存活下来两只,学生为兔仔的离开表示伤心和遗憾。
余家营教学点看似没有成体系的德育课程,却在润物无声中灌输关爱生命这一永恒的德育主题。
学校将废旧物改造成劳动教育基地供学生探究学习,节约、循环利用的概念就像一粒种子埋在了学生心中。他们把偶尔吃剩的饭菜拿来喂养殖区的鸡和鸭。“当初之所以设置养殖区,也是考虑到如何让学生们懂得节约。”校长雷军宁告诉记者。
废旧物品改造,循环利用的理念在学校更是处处可见。种植区旁边硕大的塑料水桶,是校长雷军宁从村上捡来,用来收集雨水和净水器的废水,再用这些水浇灌植物。
久而久之,学生也渐渐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减少剩饭剩菜、节约用水、节省学习用品。农忙时节,周围村民忙着卖冬枣,下午放学后,学校还默许学生可以晚回两个小时,由学校无条件代管,老师对孩子们无私的爱,使得学生学会了感恩,带动家长尊师重教。“很多家长还会把家里产的应季水果,甚至家里不用,学校可以用的物品送到学校。”家长的举动也感动着雷军宁。
用心开设劳动教育课
看似笼统的劳动教育在这里被一点点细分化。一进校门,紧贴校园围墙下,一排排废旧的塑料水果筐、村民废弃的水缸、瓦罐、轮胎,依次排开。开春时节,这些废旧物体内被老师和49名学生填上土壤,学生每人可认领一个,在里面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于是就有了草莓、辣椒、黄瓜、菊花、芍药、碗莲……6月,瓦缸内的碗莲开得正欢,黄瓜苗爬上竹竿。辣椒苗上已经长出很多辣椒,黄瓜眼看着快要收获。有了他们,学生对四季的认知和农时的变化有了具象的载体,甚至对生命体的理解也有了较为丰富的概念。
从种子被种进水果筐,眼看着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浇水、施肥,慢慢地直到开花结果。学生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变化的同时,体验守护生命成长的欢喜与忧愁。“我的黄瓜苗生虫了?”“我的西红柿苗好像生病了?”“哇,碗莲开花了,好漂亮。”
“校长,他把我的草莓摘走了。”眼看着即将收获的劳动成果被其他人采摘,一位学生伤心又委屈地告诉雷军宁。雷军宁蹲下来安抚道:“我们在学着珍惜劳动果实的同时也要学会分享。”
此时,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培养劳动意识,甚至融入了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为此,雷军宁几乎把校园内能用的土地都开辟出来。紧挨教学楼墙外,一处宽约两米的空地都被雷军宁开挖出来,设为种植区和养殖区。
用体艺丰盈学生内心
雷军宁上学期间主修美术,同时兼修舞蹈。如今,他把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双减”政策以来,他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给学生开设美术课、习字课、舞蹈课,49名学生中有16名属于低保家庭,学校还对其免除了课后服务费。
今年年初,学校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新增加了一个篮球架,后期还准备增设篮球课。
一次,发现学生大课间时疯跑、追打,担心有不安全因素,他把农民种植冬枣后废弃的竹竿找来,挑选一部分用来教学生跳竹竿舞。大课间时,40多个孩子,一起跳竹竿舞,高质量的大课间游戏深受学生厚爱。
短短的半年时间,孩子们在雷军宁的带领下,学会了篮球操和韵律操、结识了素描、习得一手好字。
一个月之前,雷军宁从网上看到一位老师跳黄河舞。于是,他跟着视频很快学会了,接着手把手教给学生。一个月之后,操场上,音乐响起,孩子们舞起手中的扇子,沉浸在音乐中。他们娴熟的舞姿和脸上绽放的自信,一样光彩照人。
“你们负责教学,我负责让学生开心。”雷军宁叮嘱老师的话,看似简洁,却几乎成了这个乡村教学点的灵魂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