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实践调研队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水稻基地为起点,奔赴湖北、湖南、海南三省二十一地,在近半个月的调研中,走访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深入行业企业、农村农田等,调查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实践队走进湖北、海南两省农业农村厅,与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座谈,从宏观层面了解两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调查农业相关政策推行情况。
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万训等介绍了湖北省在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确保粮食产量方面的工作。湖北省目前正在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同时通过联合科研院所提升水稻育种及种植技术、推进稻谷结构性优化、推广“水稻+”生态农业新模式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利润,吸引更多人回到农村,投身农业生产。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李鹏等分享了海南省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生动实践。海南省地处热带,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海南省承担着大规模育种和种植战略性热带作物的重要使命。利用气候优势的同时,海南省也在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应急机制。此外,海南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开放对外交流、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都已有了充分探索和先进经验。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要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根源在于种子,关键在于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实践队先后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武汉大学南繁基地等科研机构进行调研。调研发现,种子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产,即不断提高亩产,深挖有限耕地的无限潜力,从而保障粮食总量;二是高质,即不断培育出抗盐碱、抗倒伏、抗冻害、抗虫害、低镉等适应各种生产环境的水稻新品种。
除此之外,稻米口感、品质的提升也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前进方向。在杂交制种方面,除经典的三系法、两系法杂交制种外,也涌现出介于三系法与两系法之间的第三代制种技术以及基于分子技术的GAT育种法等充满市场前景的新型制种方法,极大丰富了我国水稻制种育种的科技技术。科技创新将推动产业的聚变,把握着产业的核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做真正顺应产业、适应市场的创新,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为探寻种业发展现状,实践队深入国英种业、中香农业、中种集团、隆平高科、波莲科技等种业公司交流,沿着“育、繁、推、销”的脉络对种业产业进行调研。调研发现,种业公司坚持市场导向,在种子育、繁方面,应用研究百花齐放,各种水稻新品种不断涌现;在种子推广方面,种业公司各出奇招,通过获得政策支持、发展线上平台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等模式实现品种推广;在种子销售方面,多家种业公司正在尝试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种子销售。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详细了解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在湖北,实践队参与电影《朱英国》首映礼,从电影中了解朱英国这位伟大的“农田院士”光辉又朴实的一生,感怀“水稻候鸟”精神的传承;在湖南,实践队参观了隆平水稻博物馆,系统地了解了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感悟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那份“择一事,忠一生”的伟大精神;在海南,实践队来到海南农垦博物馆,学习了建国以来海南农垦、军垦、海归青年助力海南省开发的光辉故事。
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实践队指导教师胡骏表示,此次实践围绕“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战略,重走袁隆平、朱英国等老一辈科学家育种之路,进行了深入详实的实践调研,“这将有助于同学们挖掘粮食安全领域的科学问题,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更加深刻地思考‘粮食安全,青年何为’这一命题,真正助力科技兴农。”
“推进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不仅需要老一辈科学家栉风沐雨、无私奉献,更需要新生力量前赴后继、奋勇前行。”实践队队员盖国桢说,“我将追随前辈脚步,汲取精神力量,立志将伟大水稻精神传承下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