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一粒谷子的力量
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季节。在张家口宣化区的田野里,成片的“张杂谷”谷穗金黄、谷浪翻滚,每一粒谷子正极力吮吸着来自阳光和泥土的营养。
提到“张杂谷”,那就绕不开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靠着这位65岁老人连续几十年的研究,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谷子亩产量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杂谷”系列品种为人熟知。
(相关资料图)
如今,“张杂谷”在全国16省(区)累计推广面积4000万亩、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节水80亿立方米。2024年推广种植面积突破400万亩、占全国谷子种植面积的59%。从产量到产值,“张杂谷”将民族种业发扬光大。
锲而不舍攻克难关
谷子古称“稷”,去皮后叫小米,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具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子种植面积曾达到1.49亿亩。
谷子的主产区,多为干旱少雨的贫困地区,产量低一直是困扰谷子生产的最大难题。过去,在一些山区、半山区只能以种谷为生的农民们,祖祖辈辈种着亩产不足70公斤的谷子,经常为温饱发愁。到20世纪70年代,玉米、高粱、水稻陆续杂交成功,谷子却没有杂交种,由于产量低,种植费工,导致种植面积逐渐下降。
1982年,从河北农大毕业的赵治海回到张家口市农科所工作,参与到研制谷子杂交种、提高谷子产量这一项任务中。
所谓杂交谷子,是将两种有各自独特遗传优势的谷子,通过杂交授粉培育出新品种,从而获得比父母本更好的优势、更高的产量。
然而,农业科研是一个周期漫长的过程。赵治海和团队一头扎进试验田,数十万株谷穗,一株一株地看,一株一株地比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第一个光温敏雄性不育株。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它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是谷子杂交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有了第一代杂交谷子,赵治海和团队成员更加上紧发条,马不停蹄开展“张杂谷”系列品种培育。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杂交谷子“张杂谷2号”诞生;2007年,“张杂谷5号”最高亩产达到811.9公斤,创当时世界谷子亩产最高纪录;“张杂谷13号”既高产又好吃,香味浓、口感好,获评国家一级优质米……20多个“张杂谷”系列品种,以其不同的优势满足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种植特性。谷子不再是低产作物,赵治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
小谷子托起大产业
选育出一个优质品种需要很长的时间,推广应用一个新品种同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2007年,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科企合作,依托企业的市场资源、销售渠道,打通研产销供需链,开启了“张杂谷”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时代。
针对“张杂谷”技术性强的特点,巡天农业及时将商业型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型。推广“张杂谷”的同时,巡天农业积极开展配套技术服务,推广了“张杂谷稀植穴播技术”和“张杂谷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有效提高了谷子单产。连续8年召开“张杂谷机收现场会”,催生了1000多个“张杂谷”专业种植合作社。
“从坝上高原到黄土高原腹地的干旱区,再到天山南麓的戈壁滩,张杂谷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全国16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000万亩。”公司副总经理陈婷介绍。
陈婷说,巡天农业科技公司实施谷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不断壮大张家口市谷种产业,为打造“全国杂交谷子制种第一大市”奠定了基础。在科研上,巡天农业以张家口市农科院为依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引入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心为“谷”持续探索
张家口作为首都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发展绿色农业至关重要。作为“节水农业”的典型代表,“张杂谷”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巨大推广价值和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巨大科研价值。
在赵治海的眼里,谷子耐旱好养活,高产,浑身都是宝。随着“张杂谷”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优质高产的谷子出现在更多百姓的餐桌上。
谷草自古以来就是优质饲草。赵治海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随之改变,肉蛋奶消费量不断攀升,急需饲草的支撑。将谷子作为饲草饲料推广种植、‘藏粮于畜’,为推动我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思路。”
目前,赵治海团队致力于饲用谷子研发工作,已开发和应用饲用谷子新品种3个(张青谷1、2、3号),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
标签: